果树是农户的“钱袋子”,但“贷款难、利息高”也曾是摆在众多果农面前最大的拦路虎。钱从哪里来?风险如何担?产业链怎么延?这是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必须要跨过的坎。
如今,作为高原粮仓、高原果园的阿坝州积极探索“政担银企户”五方联动新机制,为阿坝州的特色水果产业注入了澎湃的金融活水。那么,什么是“政担银企户”?
“贷”动产业:五方联动,破解融资瓶颈。“过去想贷款,要么没抵押物,要么利息太高,不敢投入。”这曾是许多农业经营者的心声。为破解这一核心痛点,阿坝州财政局创新搭建起“政府引导、担保增信、银行放贷、企业联动、农户参与”的协同机制。该机制以政府资金为牵引,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桥梁,有效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。以脆李子产业为重要切入点,联合省农担公司及辖内银行推出“政银担”产品,明确单户最高授信200万元、年化担保费率0.8%,叠加州级财政贴息后,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%,大幅减轻经营主体资金压力。截至今年8月,“政银担”累计投放3.8亿元,覆盖380余家合作社、家庭农场,通过担保放大效应撬动贷款规模5.4倍,有效缓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。
“保”驾护航:风险共担,构建发展保障。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,如何让各方敢贷、愿贷?阿坝州财政局牵头设立规模超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,并构建“财政托底、多方共担”的风险防控体系:明确对“政担银”合作项目的代偿损失给予30%财政补偿,剩余风险由省农担公司与辖内银行按4:3比例分担。这一机制在2024年夏季的暴雨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迅速为受灾企业代偿贷款200万元,并调整企业还款计划,帮助快速恢复生产,成为了产业发展的“稳定器”。
“融”合发展:一县一策,赋能链条延伸。有了资金活水,产业如何提质增效?阿坝州没有搞“一刀切”,而是精准推行“一县一策”。一方面严格落实“支农贴息”政策,累计为水果种植类企业减免担保费超37万元,支持建成千亩采后处理生产线,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;另一方面联合省农担公司定制“川果贷”产品,覆盖种植、加工、冷链物流全产业链。目前,“川果贷”已发放贷款1.4亿元,助力建成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、8个精深加工厂,有效提升阿坝水果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,推动产业从“初级种植”向“价值链高端”转型。同时赋能三产融合,支持汶川县打造“汶川三宝”区域品牌和乡村旅游线路,助力茂县发展“李子采摘+古羌文化体验”项目,引导特色水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“农业+文旅”融合转型,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动能。
从“贷款难”到“敢投入”,从“零散种植”到“4亿元产值”,阿坝州用“政担银企户”这支笔,绘就了一幅产业兴、百姓富的新图景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